上海交大,在国内应该是大学里的顶尖存在。能够在这样的地方站稳脚跟,都不是一般的人。但是,进入了上海交大就进了保温箱了呢?恐怕未必。
(资料图)
人之所以为人,就是因为他们有着欲望,有着比较,有着追求。而正是因为比较的存在,就是都生活在同一个空间里,每一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。有的人想在学术上有所进步,有些人想在职称上有所突破,有的人想要生活的安逸,有的人要想生活得富足……
就目前的境况来看,能在上海交大站稳脚跟是很不容易的。我们都知道,大学现在实行的是非升即走的政策。一个新入职的老师如果不在规定的年限之内拿到副教授的职称,那么你就只能选择离开。
而网络上不就有新教师因为不能在大学扎根而选择走极端的案例吗?这样的做法虽然不为人所认同,但是多年的努力,最后被人扫地出门,那种痛苦和凄怆,不是身在其中的人体会不到吧。
而在大学里,不只是新入职的老师有着巨大的压力,就是老教师也有相当一部分日子并不好过——尽管学校没有撵自己,但是在现实的语境中,学历不达标,职称上不去,薪酬拿不到多少,还随时有被他人取代的危险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你会如何选择?是留下来,苦苦地支撑,不到最后一刻决不离开;还是选择昂首离开,潇洒地落地,开启自己人生的新篇章。无论哪一个选择,都不应该被耻笑,而第二种选择更让人尊敬——毕竟离开了上海交大这棵大树,在想要找到这样安逸的去处,就很难了,但是谁又能说这不是一个契机呢?树挪死,人挪活,或许一个改变就又是一片丽日晴空呢?
上海交大的一名老师,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,选择了毅然决然地离开。他是上海交大的老师,应该是有编制的,而现在选择离开,那么这个编制就没有了,而想要再拿到编制,以他这个年龄是没有机会了。这是多可惜的一件事啊。
但是,对他来说,这应该不是最主要考虑的对象。既然已经离开,那么他就已经深入地考虑了这个问题。那么,他为什么而离开呢?没有别的原因,就是因为学历太低了,只有本科学历。而现在,想要进上海交大,不是博士,都不会被考虑吧。
在这样的比较之下,他虽然是一个老师,但是在学校内部的各种竞争中都是处在劣势的位置。想要拿到职称,那就是比登天还难;而拿不到职称,你能拿到什么资源,连一个课题都拿不下来吧。就算这位老师没有在行政上发展的野心,但是其他老师该有的该拿的,他大多数都拿不到,而更重要的自己还有被排挤出学校的危险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她能如何选择呢?
虽然他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医生,也带了很多学生。学生给他的评价都很高,他的能力也得到领导的肯定。
而对于他的离开,学校是不舍的,因为他是儿科医生,也是学校紧缺的存在,并且他的技术优秀;而学校也不能继续挽留,因为他们不能给他更多,自己不能耽误对方的前途和发展。
他离开之后,很快就在一所私立医院找到了工作,现在生活很是安逸。
对于这位老师的遭遇,网友们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——
“我觉得学医的应该是技术为王,只要技术过硬,医术过硬,根本就没必要担心挣不到钱,离开上海交大也一样有饭吃,我觉得这个行业文凭真的意义不大,我自己有个同事,他父亲根本没上过医学院,他是祖传的,是他爷爷也是学医的,家传的,什么人有病都来找他爸爸看,根本不愁钱。学医的搞这一行根本,就我觉得还是手艺更重要,文凭意义不大,医术不精你只有躲在公立医院混饭吃。你艺术高明哪里都能吃饭。”
“为什么群里面都是一篇哀婉叹息之声,我觉得他的选择很对啊,良禽择木而栖。这一走很有可能就是另一番天下了,只要有技术的医生去民营医院,年薪百万也挺多的,攒够了原始积累就自己开一个儿科门诊,也可以生活的很好的。”
“首先他肯定不是教授,教授已经是大学老师晋升的最高职称了。其次他是一名医生啊,医生嘛,只要有技术在哪里都可以生活的很好的,在民营医院工资会更高。等自己的资金累积够了,还可以开一个儿科门诊,只要有病源,生活都是很好的。”
亲爱的读者,对于上海交大的一名教师选择离职让人惋惜这件事,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呢?欢迎大家留言,讨论。
【我是蝴蝶花雨话教育,专注教育时事和最新教育动态,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。喜欢我的朋友,请关注我:蝴蝶花雨话教育】
关键词:










山东河口区:建设高标准农田助推农业发展“走廊”见雏形
东营港经济开发区:养老金提前发放惠及570余人
湖北黄黄高速铁路进入联调联试阶段
“97后”随车机械师:动车组的“隐形”守护者
黑龙江今年粮食播种面积超2.18亿亩 新增千万亩大豆



